【读书笔记】结构性改革-黄奇帆
阅读之前
内容与思考
什么是结构性改革
黄奇帆先生: 与宏观调控中的总量调控不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经济运行体制机制的改革,解决的是结构性问题.
- 总量调控: 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属于需求侧的宏观调控,属于宏观经济学范畴.类似调节汽车的油门大小;
- 供给侧结构化改革: 体制机制性改革从而实现长期和结构性变化,属于制度经济学范畴.类似改造汽车的发动机结构.
宏观经济背景 | 供给、需求侧的理解 | 宏观政策要领 | |
---|---|---|---|
我国供给侧改革 | 发展阶段转变 | "两个轮子一起转" | 财政政策具有针对性 |
中长期增长和结构调整瓶颈 | 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 | 财政政策对结构性调整更为有效 | |
发展初期的技术后发优势和改革红利逐渐消失殆尽 | 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 货币政策对总体调控较为有效 | |
贸易伙伴需求带动出口的模式在全球不景气不可持续 | 有效市场和有为、有限政府结合 | 以适当降低储蓄率并扩大财政赤字为基础,实现两策略科学调控 | |
西方供应学派 | "滞胀" | 只强调"供给" | 新自由主义 |
滞: 经济增长接近于0 | 萨伊定律:供给创造自己的需求;拉弗曲线:高税收地址供给;诺斯制度变迁理论:制度经济学方法解释历史经济增长 | 侧重减税:对累进税制高税率的削减 | |
胀: 通货膨胀15%以上 | 私有化才能提高效率 | 反对政府支出,反对过度干预货币发行量 | |
1981年,里根"经济复兴计划",与需求学派理论决裂,大幅减税和削减社会福利 | 减少政府干预,推崇政府无为 | 提高储蓄率为基础,从而提高增长速度并缓解通货膨胀 |
什么是"三去一降一补"
当前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切入点和关键点: "三去一降一补"
- 去产能应正确把握实质和住到机制
- 聚焦去"落后产能"而非所有"过剩产能"
- 处置"僵尸企业", 断贷款
- 杜绝行政指令一刀切,维护公平竞争制度环境
- 房地产去库存应针对"分化"的市场格局综合施政
- 堰塞湖风险基本排除: 三四线城市的高库存问题初步解决
- 重视目前的"冰火两重天"分化格局(分类、分城施政)
- 市场化和户籍制度改革:去库存和促进人口城镇化结合起来
- 去杠杆需区分宏观与围观,宏观上实现结构性去杠杆,微观上实现分子分母双向着力去杠杆
- 宏观: 全局去杠杆与局部加杠杆,达到优化产业结构
- 微观: 降低企业负债率,分子上减少债务总量,高利债务,分母上注入有效资本
- 降成本要着重降低制度性成本
- 例如: 20世纪90年代的"国有企业改革"
- 部分国企破产实现降低整个社会沉没财产制度性成本
- 部分国企员工下岗,去除国企社会化功能
- 降税率做好分类施政
- 20世纪80年代,经济特区(上海浦东,天津滨海)企业所得税55%->15%
- 2000年后,西部大发展战略企业所得税15%
- 全国企业所得税 55%(80年代)->33%(90年代)->25%(21世纪)
- 下一步围绕个人所得税进行降税率
- 例如: 20世纪90年代的"国有企业改革"
- 补短板需要定制化方案
土地要素市场化改革
2020年注定是中国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新《土地管理法》等法律及规定的发布,释放深化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的强烈信号.
改革开放以来,最伟大的三次土地革命:
- 20世纪80年代初: 农村土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本质上是农村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两权分离.起点: 1978年小岗村大包干.
- 20世纪80年代末: 城市"土地批租",实质是我城市国有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两权分离.起点: 1987年深圳土地拍卖第一槌.
- 目前: 城市与集体土地全国市场化流动,进一步打破土地要素配置局限.
五方面改革内容:
- 深化简政放权,激发市场活力
- 2020年3月12日,在用地指标基础上,国务院提出两类用地审批权下放,
北京等八个省市首批试点
- 除永久基本农田外的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审批从国务院转为省级政府审批
- 永久基本农田转为建设用地和土地征收审批委托试点城市审批
- 2020年3月12日,在用地指标基础上,国务院提出两类用地审批权下放,
北京等八个省市首批试点
- 构建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打破城乡二元壁垒
- 背景
- 城市土地属于国家,有偿租用(1949,使用土地向国家缴纳租金)->无偿划拨(1954,经政府批准占用后无需缴纳租金)->有偿出让
- 农村土地,农民私有->合作社所有->人民公社所有->生产队所有->集体所有
- 问题
- 城市农村二元对立
- 建设指标向城市倾斜,农村不得不在未经征为国有的情境下,自发非农建设,处于法外状态
- 农村集体土地,未征收为国有,不能转让、抵押融资等,限制集体建设用地的产出和农民收入
- 土地增值收益城乡分配不公平程度家具
- 土地问题引发的社会不稳定增加
- 城市农村二元对立
- 障碍
- 宏观法律制约: 城市土地国有制,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
- 地方政府积极性不高
- 市场化程度低
- 相关配套制度并未跟上: 价格机制、收入分配机制等
- 研究
- 谁来入市
- 入市成本价格
- 钱怎么分(思路:增值收益征不同比例税)
- 背景
- 实施跨省指标交易,打破市场化交易地域限制
-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科思提出: 凡是政府管理的、有总量管制的公共资源,都可以进行市场化交易,而市场化交易一定会让政府管理实现更好的资源优化配置.例如: 碳汇交易
- 两个核心指标: 耕地占补平衡指标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
- 实践: 重庆地票制度
- 深化产业用地市场化配置改革,主推实体经济发展
- 工业用地市场化的问题
- 工业用地工序矛盾突出,用地配置和产业布局失调
- 用地控制标准执行不严,工业用地价格偏低
- 招拍挂出让流于形式,"供地前置"问题严重
- 供地方式单一,流转机制不畅
- 两个改革政策
- 健全长期租赁、先租后让、弹性年期供应、作价出资等工业用地市场供应体系
- 符合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制要求的前提下,调整完善产业用地政策,创新使用方式,推动不同产业用地类型合理转换,探索增加混合产业用地供给
- 工业用地市场化的问题
- 盘活存量建设用地,提高用地整体效率和效益
- 主要问题
- 用地政策限制严格,市场主体参与积极性差
- 利益主体诉求复杂,拆迁难度大
- 解决方向
- 如何充分市场化
- 完善相关税费制度
- 主要问题
去杠杆与金融风险防范
宏观高杠杆的现状
- M2与GDP倍数:
- 状态: 2017年中国2.1:1(M2:170万亿,GDP:82万亿),美国0.9:1(2008后经历三轮QE)
- 问题: 体现资金周转率、利用效率低,主要进入房地产和表外金融机构
- 金融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 状态: 4%->8.4%->7.68%(2005->2015->2018(进行约束)
- 问题: 金融流转过高,导致利息不断增加(小贷高达18%以上)
- 宏观经济杠杆率
- 状态: 2017年中国250%(全球前五),日本440%(如果将海外投资算入GDP,则为220%)
- 问题: 居民债务/地方债务/企业债务
- 全社会新增融资中的债务占比
- 状态: 股权融资比重过低(2017:中国10%,美国70%)
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历程、功能及不足
历史: 20世纪90年代初,邓小平同志的推动下,90年12月成立上交所,91年5月成立深交所,上市存在配额限制(每个地方有几个可上市,优先融资难而非好公司);购买存在股票认购证.
资本市场的六个重要功能
- 极大地推动了国民经济健康发展
- 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推动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高质量、有效益的发展
- 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推动企业实施现代企业制度
- 健全现代金融体系
- 让老百姓增加投资理财的途径,将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的成功过惠及老百姓
- 资本市场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探索了高质量、有效益的实现方式
中国资本市场的九个不足方面
- 总量还小,目前国民经济证券化率还有巨大成长空间
- 交易所竞争力不够,交易品种高和数量还不分服,商品期货和衍生品市场有待发展,债权市场发展滞后
- 市场分割,比如A/B/H股等
- 发型机制不健全,注册制还不到位
- 退市制度不健全
- 上市公司整体质量和治理水平有待提高
- 证券公司综合实力、竞争力较弱,主要靠经纪业务支撑,直接投资、并购顾问业务能力不够,证券公司行业集中度太低
- 投资者结构不合理,散户过多、机构较少,保险、养老金投资规模小
- 发展和监管的法理体系和法律制度建设需要加强
主要问题体现在"三个弱化"
- 国民经济晴雨表功能的弱化: 上证指数无法体现国家经济的发展
- 投入产出功能的弱化: 市盈率在工业上10倍,在去除银行(5倍左右)后资本市场为50倍,可见资本市场投资回报效益较低
- 资源优化配置功能的弱化: 科技独角兽或技术创新企业成功较少
关于资本市场的基础性制度的12条建议
- 去除制度障碍,鼓励上市公司回购并注销本公司股票
- 遏制大股东高位套现、减持股份的行为
- 建立上市公司愿意分红、国内外机构投资者愿意更多更久持有我国股票的税收机制
- 取消股票交易印花税
- 以企业年金作为资本市场机构投资的源头活水
- 构建老百姓愿意购买个人商业保险的良性机制
- 尽快捡来有效的退市制度,打破我国股市IPO的"刚性兑付"
- 鼓励"独家兽"企业在股市健康发展
- 赋予证券公司客户保证金管理权,提高其金融地位,使其真正成为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中坚力量
- 建立中国系统重要性股票监测制度并以其为成分股,重新设立"中国成分股指数"
- 针对"中国成分股指数"设立国家平准基金,替换现在具有准平准基金功能的证金公司
- 建立金融市场预期管理的长效机制
题外话: 很多人关注专家提出的关于取消公积金的制度,这里黄先生给予的解释非常好.
- 最初公积金政策是新加坡特定环境下的产物,但他并不是单一的住房公积金
- 个案: 只有新加坡和中国实行公积金政策
- 区别: 新加坡的公积金、养老和医疗室相通的,而非中国的独立情况,可以相互利用
- 公积金政策设立的初衷是为了解决职工的住房困难,具有一定的时代特性
- 1990年上海利用公积金从而建设大量的房屋,激活商品房市场
- 改革现行的公积金制度,代之以建立新的年金体系并不会降低老百姓的公共福利,而是会带来更大的财产增值
- 公积金的取消并不改变其余额,而是将其转化为年金
- 年金的收益更高,中国公积金大概为1.5%的复利,新加坡公积金要求不低于2.5%,而美国年金大概为7%
- 公积金取消并非将原本的个人+企业缴存取消,而是将原有比率转为年金
- 相较于公积金贷款的利率,年金的利率增益更高
- 公积金变年金政策有助于进一步增强职工应对养老问题的能力
- 公积金变年金政策有利于我国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是建立高质量金融体系的重要举措
建立房地产调控的五大长效机制
房地产和实体经济存在十大失衡
- 土地供需失衡
- 每年平均800万亩耕地转化为城市建设用地,每十年约用1亿亩地
- 23亿亩耕地(20世纪80年代)->20亿亩耕地(21世纪20年代),18亿亩耕地是保障13亿人吃饱饭的底线
- 工业用地: 20%(中国)/15%(欧美),住宅用地: 10%(中国)/25%(欧美)
- 土地价格失衡
- 土地拍卖制度会推高递加
- 土地供应不足
- 旧城改造而来的拍卖用地成本高
- 房地产投资失衡
- 房地产投资不应超过GDP的1/6
- 房地产投资不要超过固定资产投资1/4
- 房地产融资比例失衡
- 2016年,房地产占用资金量25%, 但GDP贡献仅7%
- 房地产税费占地方财力比重过高
- 房地产税费约占35%
- 房屋销售租赁比失衡
- 商品房/租赁房 欧美: 50%/50% 中国: 90%/10%
- 租赁市场不足
- 作为弱势群体的租赁者缺乏讨价还价的能力,业主可随意调整租金
- 稳定性不够,业主可随时收回房屋
- 租房者由于没有产权,无法享有与房产紧密捆绑的教育等服务
- 在"有恒产才有恒心"的观念下,认为租房只是临时方法
- 房价收入比失衡
- 中国一线城市大概需要40年,纽约10年
- 房地产内部结构失衡
- 部分城市供不应求,一旦放开,就会清空市场
- 部分城市供大于求,消化不足
- 房地产市场秩序失衡
- 写字楼用地等改建为住宅等
- 容积率1:2->1:10(高达)
- 政府房地产调控失衡
- 经济下行: 刺激房地产
- 泡沫积聚: 调控房地产
建立房地产调控五大长效机制
- 土地
- 控制土地供应总量
- 控制用地结构比例
- 控制拍卖土地价格
- 金融
- 坚持守住开发商用自有资金拿地这条底线
- 坚决防止开发商多账户借款
- 认真管好住房抵押贷款
- 税收
- 形成高端有遏制、中端有鼓励、低端有保障的差别化税收体系
- 适时征收房产税或物业税
- 研究征收土地增值税
- 租赁市场
- 完善政府公租房体系
- 总量覆盖20%人口人均20平米
- 服务对象限定为新生代或困难户
- 同步商品房配套医院等
- 集聚区布局合理,公租房和商品房1:3
- 重要: 可公租房与共有产权房互转,但交易方限定为保障房管理部门
- 培育商品房租赁市场
- 完善政府公租房体系
- 地票制度
房地产业未来趋势
- 中国房地产市场的新房交易规模将逐年降低
- 中国房地产的建设将集中在三大热点地带
- 中国各省省会城市,大体遵循"一二三四"(土地占该省不到10%, 人口占20%, GDP30%, 服务业等政府主导的占40%)
- 中国房价平均增速将不高于GDP增长率
- 局部供不应求,总体供过于求
- 未来十多年中国房地产企业数量或减少2/3
- 特征
- 房地产企业"杂乱小"
- 子公司"盘根错节"
- "空壳公司"数量不少
- 措施
- 子公司层次收缩
- 公司年检注销
- 房地产企业转行
- 被兼并收购
- 特征
- 房地产开发企业的负债率将大幅下降
- 中国房地产企业经营的销租模式会发生变化
- 房地产的快销模式导致房产企业利润较低
- 长期租赁利用REITs进行资金回笼,在高价进行卖出从而保证利润
地方政府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六个抓手
- 着力从企业产品端改善供给结构
- 谋划符合时代特征的主流产品并抓住支撑这些主流产品的战略新兴产业
- 围绕产业链形成集群化发展格局
- 建立健全产业"微笑曲线"
- 着力加大小微企业供给力度(主要在融资和场地方面)
- 坚决去产能、去"僵尸"、去杠杆
- 把握市场竞争法则去产能
- 按照"五个一批"(破产关闭、兼并重组、债转股、集团重整、组织调整)去"僵尸企业"
- "四管齐下"(核销破产、收购重组、提高股权融资比重、控制房产公司债务率)去杠杆
- 科学管理地供给城市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和商业设施
- 有效管控土地和房产供给
- 加快创新,创造新供给
- 分类指导,把握"0-1""1-100""100-100W"三大阶段财政、金融的科研投入
- 三个"1/3"的专利股权分配体系,是科研成果转化的关键(《拜杜法案》)
- 符合六个特征的孵化器是抓好转化基地的关键
- 特征: 项目甄别(聚焦专业)、培训指导、共享服务、股权投资、收购转化、资源集聚
- 在"100-100W"阶段抓好"独角兽"企业的培育工作
- 政府要为金融服务科技创新建立良好环境
【读书笔记】结构性改革-黄奇帆
https://www.windism.cn/2393557134.html